查看原文
其他

半城学术丨那些关于婚姻的真相

张洪 半城会 2019-08-29


那些关于婚姻的真相

文 / 张洪

图 / kershisnik


即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婚姻恐怕仍然是当前大部分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哈佛那项著名的幸福研究业已表明,美满的亲密关系是人生成功和丰盛的最关键条件。所以,与其抱怨婚姻如围城,倒不如更现实一点,努力在婚姻这座围城中活得精彩(或者至少不那么痛苦)


借助心理学家们在婚姻问题上的研究,请让我尝试为一些大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答案。



01


THE FIRST

既然都在一起这么久了,好像谁也离不开谁,那不如就结婚吧?


请三思!不是所有不分手的情侣,都是幸福的情侣。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它指的是我们跟亲密他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感情纽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依恋风格,对于成年人来讲,依恋风格可以在焦虑回避两个维度上进行定义。


焦虑得分较高的人,努力寻求对方的关注和陪伴,总是担心对方没那么爱自己。回避得分较高的人,不喜欢跟另一半靠得太近,崇尚独立和自由。


有一种不分手,叫做焦虑型的女生遇上了回避型的男生。他们互相伤害,互相折磨,可就是分不开!这种互虐型相恋,根源在于形成了一种难以打破的激发和迎合彼此需要的循环。


尽管拥有美满关系的人比单身的人更幸福,但最不幸福的,并不是单身的人,而是处于痛苦关系中的人。


所以,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先有足够的勇气和洞察力,认识关系中的问题,并逐步建立起彼此独立又相互支持的成熟型关系。



02


THE SECOND

结婚时开不开心重要吗?


要步入婚姻殿堂,相信大部分人都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但也不排除某些人会有点不情不愿,或者各方面的小困扰。你可能会自我安慰,长辈也可能会劝你:现在不开心不要紧,以后慢慢磨合呗!那么,结婚时的幸福程度,能预测漫长婚姻中的满意程度吗?


幸抑或不幸的是,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请看下图,一项长达15年,参与人数超过两万四千人的纵向调查表明,要适应一桩不愉快的婚姻,并没有容易。在结婚时感到不愉快的人,婚后的生活(如果不离婚的话),只会更加不幸福。


当然从这张图中,我们也能读到正能量:如果结婚时觉得自己幸福得要昏过去了,那么,你可能从此以往,真的就变成了一个比婚前更幸福的人。虽然婚后的生活满意度会比结婚之初略有下降,但依然能维持高出将近一个标准差的水准!




03

THE THIRD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


我们常常见到类似的感慨:恋爱的时候曾恨不得全世界都是你,结婚后却总忍不住惊恐,怎么到处都是你!


爱情啊,它是飘在空中的云彩,婚姻啊,它把这朵云彩生生践踏成了一片污泥。


但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家Sternberg提出的关于爱情的三维模型。这一模型指出,婚姻中有三个基本的元素:


激 情 心理上的极度需求伴随生理唤起

亲 密 亲近、安全和舒适感

承 诺 努力维持关系,忠诚于对方


Sternberg认为,这三个元素都存在的婚姻,是最完美的爱情。


毫无疑问,在结婚之初,激情的成分较高。而随着婚姻的延续,激情逐渐褪去,亲密逐渐升高。然而只有亲密没有激情的婚姻,似乎缺少了点色彩。


来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消息是,在婚后两年,伴侣间互相表达爱意的行为已经比结婚之初降低了一半!幸运的是,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在更近的一项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即使在结婚已经40年的夫妇中,激情之爱仍然存在!并且,激情之爱是婚姻满意度的最强预测因子!


所以,婚姻并不必然是爱情的坟墓。老夫老妻也可以浪漫,有效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欣赏和感激、以及和谐的性生活,是维持美满婚姻的良方。



04

THE FOURTH

我能改变对方吗?


穿过爱情的玫瑰色,我们眼中的恋人是完美的。但是,玫瑰色总有褪去的那一天。当眼前这个人从天上落入凡间,你很可能会发现,他/她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此刻的心中,除了嫌弃之外,也许会涌动起一股想改造对方的冲动(据不完全观察,想改造配偶的女性朋友相对较多)


但我们能成功地改造另一半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使不是全然否定的,也是令人喜忧参半的。


要改造对方,策略很重要。我们可以将试图改造对方的行为,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直接的或是间接的,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两两组合可得到四种类型:直接而积极的,比如理性说服,间接而积极的,比如通过暗示和鼓励,直接而消极的,比如采取威胁,间接而消极的,比如耍花招


研究表明,直接的策略虽然不能立刻引发配偶的改变,但长期效果不错,间接而积极的策略可获得暂时性的成功但是长期效果不佳(哈哈,是不是为人性本贱提供了佐证?)。在我自己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同的沟通策略适用不同依恋类型的伴侣。


总之,改造对方是一项非常需要技巧的长期而艰巨的且成功概率极低的工程。更为致命的是,一旦改造不成功,后果是灾难性的:夫妻双方会陷入由无法引发想要的改变而带来的更大的不满、不信任、自尊和面子受损...中,从而进一步破坏婚姻的满意度和稳定性。


下一次当对方让你觉得不爽的时候,想一想,这个毛病是否一定要改。你可能会发现,其实也不一定,如果觉得非改不可,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免适得其反。


孙俪说她从不要求邓超带孩子,因为他就不是那样的人。娘娘看得就是透彻!当你想去改变伴侣的时候,想想你被迫去做自己最不愿意做的事情的心情。改变别人真不如改变自己来得简单容易。如果还能凑合着过,要不咱就算了吧?



05

THE FIFTH

婚姻中是否需要讲求公平?


你也许觉得,夫妻就是一家人,哪里还要讲什么公平!此话严重差矣!事实上,在婚姻中的公平感,对婚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交换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s),就像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共有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s),就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在交换关系中,我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寻求即时的公平。而在共有关系中,我们比较看重对方的利益,不大在意即时的回报。当然,大部分现实中的关系,可能这两种成分都同时存在。


夫妻关系作为典型的共有关系,并不一定需要形式上的投桃报李或者睚眦必报。但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感受应该是平衡的,觉得彼此的付出差不多均等。认为自己付出比较多的那一方,通常会产生愤怒或不满。认为自己付出比较少的那一方,通常会感到内疚。而不管是付出得更多或更少,对婚姻的满意度都没有觉得彼此付出差不多来得高。


夫妻间维持均衡关系的方式可以很灵活,比如,女性似乎能够从提供生活照顾中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而男性的自我感觉似乎更多建立在能否为配偶和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上。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双方应在为对方付出时感到愉悦,并对对方的付出表示理解、感激和欣赏。



06

THE SIXTH

幸福的婚姻中是一定没有冲突的吗?


当然不是!幸福的夫妻不是不吵架,而是建设性地吵架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人身攻击,不互相指责,不轻言离婚,善用幽默和自嘲。


据研究最佳的积极与消极交流的比例为5:1(该魔法比率由牛逼的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得出。此君只要观察夫妻吵架15分钟,结合一个复杂的算法,即可预测其婚姻未来成功与否,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我们都不喜欢暴风雨,但成熟的婚姻关系能经受住任何风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妥协是必须的。婚姻是一支双人舞,在不委屈自己,同时照顾对方感受中蜿蜒展开。



07

THE SEVEVTH

我现在感觉好极了,我的婚姻会是永远的幸福吗?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是,大部分人在结婚的时候(即使是那些日后对婚姻不满或离婚的人),都相信自己的婚姻好过一般水平。


婚姻的成功需要双方持续不断的用心维护。破坏婚姻的方式有千万种,而通常只有少数几种方法能让关系维持和稳定发展(“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次,即使是成功的婚姻,也难免经历高潮和低谷。关于婚姻满意度的变化情形以及影响因素,心理学家已经做了不下100项纵向研究。这些研究的结论存在细微差别,但发现的基本趋势是:婚姻满意度从结婚开始迅速下降,之后则缓慢下降,变得平缓,甚至逐步回升(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U型曲线)


婚姻中感觉最糟糕的阶段,在夫妻双方进入中年,但子女仍未成年并离开家庭时。但在随后的空巢期(成年子女离开家庭),夫妻双方再度成为彼此最忠诚的依靠,婚姻满意度和幸福感会提升。所以,你的婚姻可能不会一直都美满如初,但只要把最困难的阶段熬过去,就是甜蜜的第二春


暂时先想到了这么多,如果还有其他有关婚姻的问题,也欢迎各位朋友与我探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针对群体的,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在人群中的规律,所以不一定适用于个体。对于每个人所面临的独特的情况,还需要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多加留意、思考和判断。此外,本文中所引用的资料,大部分来自对西方文化中的婚姻关系的研究。所以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不一定完全适用,需要谨慎对待。


愿每个人都收获美满的婚姻和丰盛的人生。


本文部分参考文献(以在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

Kirkpatrick, L. A., & Davis, K. E. (1994). Attachment style, gender, and relationship stability: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3), 502-512.

Lucas, R. E., Clark, A. E., Georgellis, Y., & Diener, E. (2003). Reexami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et point model of happiness: reactions to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3), 527-539.

Contreras, R.,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1996). Perspectives on marital love and satisfaction in Mexican 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coupl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JCD, 74(4), 408-415.

Overall, N. C., Fletcher, G. J., Simpson, J. A., & Sibley, C. G. (2009). Regulating partner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3), 620-639.

Zhang, H. (2012). Self-improvement as a response to interpersonal regulat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2(6), 697-712.

Guerrero, L. K., La Valley, A. G., & Farinelli, L. (2008). The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anger, guilt, and sadness in marriage: An equity theory explana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5), 699-724.

Väänänen, A., Buunk, B. P., Kivimäki, M., Pentti, J., & Vahtera, J. (2005). When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of perceived reciprocity in support ex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2), 176-193.

Gottman, J., Murray, J., Swanson, C., Tyson, R., & Swanson, K. (2003). The mathematics of marriage: Nonlinear dynamic model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orchoff, S. M., John, O. P., & Helson, R. (2008). Contextualizing change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during middle age an 18-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11), 1194-1200.

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1995).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s,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1), 3-34.







张洪教授

张洪,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一个学了一些理论,做了一些研究,但仍行事天真的心理学家。喜欢思考与自我、关系和幸福感有关的问题。





丨爱丨乐丨人丨声

半城音乐顾问 范丽甍

刘若英曾说:“其实三个人要比两个人,两个人要比一个人更勇敢。”我觉得衡量一个人的格局,最好的是看他独处时候的闲情。人前的,千疮百孔还是春风得意,都不足道。婚姻中的男人、女人,最重要的是需要彼此独立的人格和闲情逸致。即便一个人时,生活,也是有滋有味的。—— LM




延伸阅读

半城开封词丨无论是共克时艰,还是至暗时刻,读书是温静的等待,也是最有力的前行

半城调丨真正的《开学第一课》来了:奥巴马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美编 ✎ 陈皮糖

半城编辑部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黄菡|叶檀|陈文茜|黄佟佟|野夫|张明|潘知常

周晓虹|白岩松|徐士进|裴谕新|薛冰|刘嘉|李丽淑

金一虹|晋锋@一猫一艺术|吕莎莎|张默雪

鲁敏|陶向南|傅国涌|曹立群|于海青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